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8篇
  免费   1926篇
  国内免费   3392篇
化学   6494篇
晶体学   429篇
力学   593篇
综合类   338篇
数学   1487篇
物理学   515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301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477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443篇
  2014年   609篇
  2013年   804篇
  2012年   731篇
  2011年   849篇
  2010年   820篇
  2009年   883篇
  2008年   974篇
  2007年   830篇
  2006年   830篇
  2005年   640篇
  2004年   513篇
  2003年   422篇
  2002年   412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476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9 毫秒
51.
W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building a molecular simulation experiment course. After two-year teaching practice, we write the experiment textbook which not only covers the classic experimental projects, but also includes the frontier hot issues, and open exploration experim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basic content, assessment methods, the initial achievements made so far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52.
通过在尿素前驱体中添加单宁酸, 原位缩聚形成碳自掺杂石墨相氮化碳(g-C3N4).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X射线衍射(XRD)仪和同步热分析(TG-DSC)等方法对碳自掺杂 g-C3N4的形貌、 物相结构和能带价态组分进行表征分析, 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原位光微量热-荧光光谱联用仪获得碳自掺杂g-C3N4降解罗丹明B的原位热/动力学信息和三维荧光光谱信息, 探讨了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微观机制. 结果表明, 单宁酸浓度≤10 mg/mL时, 碳会取代七嗪单元结构的氮原子形成g-C3N4骨架碳自掺杂; 单宁酸浓度≥ 20 mg/mL时, 碳以无定形形式沉积负载在g-C3N4表面上形成无定形碳自掺杂. 骨架碳自掺杂g-C3N4形成的π电子有效缩短了禁带宽度, 减小了光生电子-空穴复合几率, 比无定形C掺杂g-C3N4显示出更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催化主要活性物种为h+和·O2-. 碳自掺杂g-C3N4光催化降解过程可分为光响应吸热、 降解污染物放热平衡过程和稳定放热3个过程. 其中骨架碳自掺杂g-C3N4(C/N摩尔比为0.844)在光照1000 s内, 三维荧光光谱检测的RhB降解率锐减, 光照1000 s后, 其RhB降解率为87.6%, 分别是原始g-C3N4和无定形碳自掺杂g-C3N4的3.13倍和1.95倍. 光照1000 s后, 光微量热计显示以矿化和降解非荧光发色中间产物为主, 并保持以热变速率为(0.9799±0.5356) μJ/s稳定放热, 为拟零级反应过程, 是光催化反应的决速步骤.  相似文献   
53.
铜(Cu)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命体的正常运转和自然体系的平衡.检测铜离子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具有较高敏感度和选择性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应用更加广泛.综述了以Cu^2+为基的荧光化学传感器通过"替换"法实现了对阴离子S^2-, CN^-, H2PO4^-, PPi和I^-以及中性分子ATP、ADP和生物硫醇等的连续识别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4.
以尿素为氮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氮掺杂纳米氧化锌(N-ZnO),用FT-IR、UV-Vis、PL、XRD和XPS对N-ZnO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以2,4,6-三氯苯酚(TCP)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N-ZnO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掺杂后,N-ZnO的氧空位缺陷增多,N-ZnO光响应波长向可见光区移动,掺杂摩尔比为0.25时,N-ZnO的光催化性能最好(91;).  相似文献   
55.
采用微波辅助法制备了氧化铜(CuO)材料,其结晶度好,没有杂质,呈现片层堆叠而成的块状结构.以CuO材料修饰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CuO/GCE),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铂丝电极作为对电极,在碱性条件下对葡萄糖溶液进行电化学性能检测.该传感器对520 nM到2.0 mM浓度范围内的葡萄糖溶液实现了优良的检测性能,灵敏度为2491.362μA·cm-2·mM-1,检测限为216 nM(S/N=3),在2 s内就可以完成反应.丙烯酸等物质对传感器的影响可以忽略,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56.
以处理后的脱硫石膏为原料,在H2SO4-H2O体系中以Cu(NO3)2为晶形控制剂采用水热法制备脱硫石膏晶须,探讨了Cu(NO3)2对脱硫石膏晶须生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Cu(NO3)2对脱硫石膏有明显促溶作用,其中Cu2+可减小溶液中各离子的活度系数,使溶液中的Ca2+浓度增大。NO-3通过静电作用在Ca2+周围聚集并对SO2-4产生屏蔽作用,导致脱硫石膏继续溶解并使Ca2+和SO2-4的浓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有利于半水脱硫石膏晶体的形核与生长。此外,Cu2+还可在晶须的生长过程中选择性吸附在晶须表面,生成CuSO4,促进了脱硫石膏的结晶生长,最终在Cu(NO3)2用量为2.0%(质量分数)时制备的脱硫石膏晶须长径比约为73。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3种不同阳极(铜丝,镀锌铁丝和镍丝)材料对在熔盐中电化学还原CO_(2)制备的碳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并探究了制备的3种碳材料,中空四面体碳(HQC,Cu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碳纳米片(CNS,Fe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和海绵状多孔碳(SPC,Ni作为阳极时的还原产物),对2电子氧还原反应(2e;ORR)的电催化性能。研究表明,使用镀锌铁丝作为阳极材料制备的CNS由大量的碳纳米片构成,且该纳米片上具有丰富的孔洞结构以及较大的I_(D)/I_(C)(Raman光谱中D峰与G峰的强度之比,其比值反映材料的缺陷程度)值(0.996)。与HQC和SPC相比,CNS表现出最高的2e;ORR电催化活性和H_(2)O_(2)选择性(接近90%)。CNS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归因于其高的I_(D)/I_(C)值和高C—O/C=O比值,说明结构缺陷和C—O/C=O官能团对CNS催化性能至关重要。此外,CNS还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催化稳定性,在长达14 h的恒电压电化学催化测试后,环电流几乎无衰减。这种以CO_(2)为碳源合成可用于电催化合成过氧化氢(H_(2)O_(2))的碳材料的方法,不仅可以作为缓解温室效应的潜在选项,也为CO_(2)衍生碳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8.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CO2 hydrolysis by Zn‐(1,5,9‐triazacyclododecane) and Zn‐cyclam and evaluate the associated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parameters. Microkinetic models were then built based on the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derived from first principles. Both catalysts showed very similar behavior to Zn‐cyclen, which we have reported previously, but with multiple distinctions. The intrinsic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for Zn‐(1,5,9‐triazacyclododecane) and Zn‐cyclam were calculated to be 2693 and 4623 M?1 s?1, respectively, which is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values reported or estimated. The CO2 adsorption step was found to be a rate‐limiting step for all three catalysts. Zn‐cyclam has the lowest barrier for this step due to the highest pKa or nucleophilicity of the Zn‐OH? form, and, therefore, the highest intrinsic activity. However, the observed reaction rate constant also depends on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catalyst. The decrease in the observed reaction rate constant over 0–12 ms was ascribed to the de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atalytic form, Zn‐OH?, which was primarily converted to Zn‐HCO3?.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of Zn‐cyclam dropped much faster than those of Zn‐cyclen and Zn‐(1,5,9‐triazacyclododecane) due to lower energy of the Zn‐HCO3? form. The conversion of CO2 at 1000 ms as a function of pH was calculated to compare the relative activity of these catalysts, and Zn‐cyclen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catalyst.  相似文献   
59.
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产业自身绿色发展,又需要利益调节,实现规模性达标排放行业与地方和谐.沿海石化基地既是中国能源与化学工业的集聚地,更是各类规模性达标三废集中排放区域,为此生态文明的地方实践要务就是推进石化基地对地方生态环境补偿.因此系统分析指导中国石化集聚区对地方生态补偿的外部性、公共物品、可持续发展、绿色GDP、博弈论等理论,构建宏观层次的生态环境补偿原则与补偿程序、中观层次的利益主体参与式的补偿运行机制,以及微观层次企业、居民、多层政府协商的生态环境补偿完善机制,并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可以为地方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生态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